内心的理想是世界上最无法征服的东西
阅读,就是思考这个世界蕴含的秘密。
关于哲学与社会,关于黑格尔、齐泽克、巴迪欧、阿甘本……他们与我们共在。
以下为南大社2018哲学社科类新书预告,部分图书还没有确定封面,暂以原版书封面代替。“内心的理想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法征服也是力量最大的东西”,希望你们喜欢~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艺术理论指南》
[英]保罗•史密斯&卡罗琳•瓦尔德 主编
常宁生 邢莉 译
《艺术理论指南》是一部西方视觉艺术理论的通论著述,包括该领域专家撰写的41篇原创文章。开篇导论论述了现代艺术理论的形成。接下来的40篇文章的顺序是按照年代和时间编排的,以便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西方视觉艺术理论从古代和中世纪文献到自文艺复兴以来所产生的种种现代艺术概念,再到最近关于艺术的一些思考的整个发展过程。除了对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立场进行概述和描述之外,本书中的所有文章还对这些观点和立场产生的某些假设进行系统的阐释,并就艺术理论化的本质提出一些更为普遍性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艺术理论指南》既介绍了西方视觉艺术理论的主要思想,又为读者批评性地探究产生于艺术惯例情境中的理论的目的、理论的可行性和理论的局限性提供了一种信息来源。
《美学指南》(再版)
[美]彼得•基维 主编
彭锋 等 译
《美学指南》是一本研究美学原理和当代西方美学的论文集,也是一本指南性的美学教材,分两部分,共18章。上篇围绕现代美学的缘起、艺术的内涵和外延、艺术与审美、艺术本体论、评价艺术、美学中的解释、艺术中的情感、艺术与道德等问题分章节探讨;下篇则对文学哲学、视觉艺术哲学、电影哲学、音乐哲学、舞蹈哲学等其他问题做了阐述。本书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严格的美学问题,由这一领域内权威的作者所写,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清晰的现代美学星云图。
《文化研究指南》(再版)
[美]托比•米勒 编著
王晓路 等 译
这是文化研究领域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可靠指南,由四个部分组成:学科、地域、问题和文献。前三个部分由同一论域的数篇相关论文组成:首先审视文化研究与一系列知识交叉的方式,阐释文化研究与科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之间的对话;其次将文化研究的影响力置于跨民族的层次之上,讨论美国、拉美及欧洲、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乃至中国香港的文化研究及其传统;进而以特殊的话题论及文化研究的实践,如体育、科学与文化研究,种族与文化研究等。“文献”部分按大致类别列出了该领域最重要的文献。本书是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化社会学研究人士的必备读物。
《应用伦理学指南》
[美]R.G.弗雷、[美]克里斯托弗•H.威尔 著
肖巍 译
本书是布莱克威尔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应用伦理学》一书的中文译本。应用伦理学及其同义词实践伦理学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就社会和职业伦理中的紧要道德问题发表言论。本书一共有50章,第一和第二章介绍了应用伦理学的相关历史背景、理论知识等,接下来的48章就48个具体的道德问题进行具体阐述,例如从应用伦理学开始流行至今的堕胎、安乐死、科研中人类和动物受试者的保护、种族主义、性别主义、积极行动、工作场所可接受的风险以及信息隐私问题。
《文化学研究导论:理论基础•方法思路•研究视角》
[德]安斯加•纽宁 [德]维拉•纽宁 著
闵志荣 译
《文化学研究导论》的首要目标是让学习研究者在新的文化学专业和研究模块中获得系统的方向引导,进入这一多声调、跨学科的讨论范域,这个范域已经逐渐扩展到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都难以一目尽览的地步。副标题“理论基础•方法思路•研究视角”也清楚地表明,书中各章首先要介绍的是最重要的方法思路、理论基础、核心概念以及它们各自开拓的研究新视角。此外,最近几年,虽然纲领性的总论、内容庞杂的手册、以文化学为主导的文学学导论、英美式“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的导论层出不穷,但是并没有出现一部介绍最重要的方法思路和概念并将其汇总于文化学(单复数兼顾)总称之下的著作。因此,本导论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宣扬某一种形式的文化学,而是让学习研究者能在面对众文化学那方向和概念林立的巨大多色盘时获得一个多角度的系统化概览。
《文学的类别》
[英] 阿拉斯泰尔·福勒 著
杨建国 译
《文学的类别》为普通文类理论研究开山之作。在这部重要的理论著作中,阿拉斯泰尔·福勒对文类的意义做出深入探索,同时也努力将现代文学同传统文学范畴联系起来。一段时期以来,人们似乎理所当然地认为文学历史类别的秩序已经一去不复返,当代批评论及“文类”或者“模态”这类概念时,大都赋予其宽泛模糊、缺乏历史内涵的语义,而这对于文学阅读而言少有益处。此外,当代批评面对的往往是有限几种文学模态,一定程度上也压缩了文学正典的范围。《文学的类别》之所以会出现,因为作者坚信重建文学形式的多样感已适逢其时。在这一目的的驱动下,也在丰富例证的支持下,福勒教授在本书中重建起文类理论,并把这一理论放在历史的视野中加以思考,追寻文学变化背后的真实机制,考查文学跨历史、跨民族的变化历程。
《新关键词:修订版文化与社会词汇》
[英]托尼•贝内特 [美]劳伦斯•格罗斯伯格 [澳]米根•莫里斯 编
杨渝东 等 译
本书是在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初版于1976年,1983年作者又出了修订版)基础上修撰而成,该书在学术界影响巨大,大凡需要追溯一些关键概念的起源和演变,学者们往往会选择该书中的考证作为参考。虽然威廉斯生前对此书有过修订,但20多年过去,随着社会变迁和关注焦点的变换,在公共话语和学术讨论中有关文化和社会的关键概念发生了不容忽视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概念,许多旧概念也要么带上了新含义,要么逐步淡出了历史舞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60多位一流的社会思想家和理论家联袂合作,推出了这部《新关键词》,以及时修订和更新有关文化和社会词汇的阐释。全书共有142个词条,极具参考价值,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和学生,是一本难得的也应是必备的工具书。
《当代文学理论百科全书》
[加]艾丽娜•R.马克里克 主编
蔡新乐 等 译
本书对文学理论、理论家以及批评术语所形成的庞大领域加以综述,并为其中的每一个区域提供明白如话的解释。170名杰出的国际学者团队,为这部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字典供稿。第一部分的48篇评价性的论文,对新的流派和文学研究方法得以从中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语境、流派和方法的运用、局限及其处理的议题加以审视。第二部分聚焦于个体理论家,审视他们的成就、影响及其在更大的批评语境之中的地位。第三部分处理的是文学理论的词语:对重要的、复杂的术语加以确认,并对它们的来源和运用做出解释。
可读性是这部著作的一个关键特色,每一个条目之中的参阅文献以及文中随处可见的相互参照的标记,都会使本书成为文学理论家、历史学家以及所有的当代批评与文化学者不可或缺的工具。
《摄影与电影》
[英] 戴维•卡帕尼 著
陈畅 译
《摄影与电影》以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的一张宣传剧照为起点,分析卢米埃兄弟、安东尼奥尼、戈达尔、诺兰、沃霍尔等导演与布尔津、沃克、沃尔、雪曼等摄影艺术家的作品,从时间性、叙事、先锋艺术等角度,挖掘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摄影与电影两者间互为启发、不可分割的关系图谱。本书获由英国电影协会(British Film Institute)及《视觉和声音》杂志(Sight & Sound magazine)赞助的2009年“和/或图书奖”(The And/or Book Award),以及2009年Kraszna-Krausz图书奖(Kraszna-Krausz Award,英国摄影与动态影像门类出版物权威奖项)。
《艺术史向导》
[意] 朱利奥•卡洛•阿尔甘、毛里齐奥•法焦洛 著
谭彼得 陈哩尔 译
艺术史学发源于罗马,本书正是由意大利艺术评论家朱利奥•卡洛•阿尔甘与意大利艺术史学者毛里齐奥•法焦洛合著来谈艺术史学。本书1974年由Firenze出版,之后畅销意大利与西欧,成为历史艺术文献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经典工具书。
本书设立了方法论的问题并提供艺术史研究的工具。阿尔甘首先深入浅出地整理与提出了艺术史研究中的普遍问题,如艺术的领域 、艺术史的标准、艺术品的真伪与品质等命题。接着法焦洛在下篇的“书目导读”中,详细地介绍了有关艺术史学(包括各类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工业设计、都市计划、舞台设计等)的各类入门书目(包括一般性参考资料、艺术史的分期、文献资料等),以及艺术史学的发展与各种更为具体的艺术史方法论。这部分对于全盘了解艺术史学有很重要的意义,书目中提到的许多原始文献至今还没有英译本或中译本,至今尚具很强的前瞻性。
《文化的政治及其他》
[英]罗杰•斯克鲁顿 著
谷婷婷 译
罗杰•斯克鲁顿的这本文集,包罗万象,涵盖语言、艺术、文学、建筑、文化、政治、哲学等多种领域,不仅对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大行其道的符号学、解构主义等新潮思想和流派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与反思,也对当时新出现的文学动向、文学研究与译介动态进行了切中肯絮的分析和评论。更难得的是,他的评论和批判性反思往往是在跨文化、跨学科的语境里进行,足见作者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这些文章虽自成一体,但彼此之间又相互呼应,使读者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些文化大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在当时社会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在这个理论热已然消退、保守主义日益抬头的时代,重新品读这些文字或许会有别样的感受,也或许会产生不一样的意义。
《思想絮语》
[英]弗兰克•克莫德 著
樊淑英 金宝 译
弗兰克•克默德被称为当代最优秀的文学批评家之一。自选集《思想絮语》收录了他1958年到2002年间的19篇长论文和7篇短评,长论文以《佳吉列夫之前的诗人与舞者》开篇,终篇是关于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与威尔第和博伊托的《奥赛罗》的精彩解读,包含谈霍桑、华莱士•史蒂文斯、文学理论与分析问题、奥登及“秘密与叙事顺序”的重要论文。短评包括论述知名当代作家唐•德里罗、雷蒙德•卡佛、汤姆•波林等人的文章。本书也是《纽约时报》年度优秀图书。
《詹姆斯•邦德:时代精神的特工》
[德]维尔纳•格雷夫 著
景丽屏 译
“摇匀,不要搅拌。”拉风的跑车,性感的女郎,再加上一些其他佐料,这一切立刻让人联想到电影史上最成功的间谍片——007系列。虽然自1962年以来,詹姆斯•邦德电影的结构就几乎从未改变,却令人惊异地细致反映了每个时代的潮流和时尚。心理学家、邦德专家维尔纳•格雷夫研究了不同时期的007影片,从中找到大量的“时代特征”,并用照片、海报和电影风格将之记录下来。本书笔触华丽,读来盎然有趣,读者可从中了解过去50年里不断变换的社交规则、道德规范(如“杀人执照”)以及各类偏见。从这个层面上说,詹姆斯•邦德也永远追随着时代。
《美丽神话》
[美]娜奥米•伍尔夫 著
殷曼楟 译
当今世界,女性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权力、法律认可和职场成功。然而,美国作家和记者娜奥米•伍尔夫认为,伴随着妇女运动的显著进展的是一种不同的社会控制,它可能与女性的主妇与妻子的传统形象一样充满限制。这正是美丽神话,一种对身体完美的强迫观念,它让现代女性在试图让自身符合社会关于“无瑕美丽”的不可能定义的同时,陷入了希望、自我意识和自我憎恨的无尽螺旋。
《绘画中的世界观:艺术与社会》
[美]迈耶•夏皮罗 著
高薪 译
我们应该如何比较艺术和哲学?在本书第一部分,作者迈耶•夏皮罗从解答这个发问开始,通过对高更、毕加索、塞尚等不同时期的画家的画作分析,引入黑格尔、海德格尔等思想家的哲学理念,阐明艺术家和艺术运动与哲学体系间丰富多样的互动,尝试找出艺术家与哲学家之间的思想关联。本书的第二部分收录了夏皮罗在四十多年时间跨度里的数篇讲稿和文论,主要探讨的是社会、艺术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作者对艺术家生存状态的关切、对现代艺术与现代社会的矛盾与和谐,进行了不同方面的分析,通过这些文章,我们见证了夏皮罗在数十年的时间跨度里对探讨艺术家的自由和将艺术融入社会的不懈努力。
《康德<人类学>导论》
[法]米歇尔•福柯 著
王德智 译
福柯对康德的人类学“情有独钟”。在福柯看来,康德对先验领域的探索是一种对经验综合之可能性的复制。康德的形而上学批判哲学被福柯赋予了社会—历史性的维度。福柯在人类学研究上关注的重点在于厘清经验性人类学与批判的形而上学的隐秘联系。本书作为一个阐释性的导论,让读者跟随福柯的脚步踏入康德的思维世界,也能够藉此对福柯的思想有更全面的理解。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德]马丁•海德格尔 著
赵卫国 译
本书被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32卷,主要是对《精神现象学》前两部分“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详细解释,是海德格尔解释黑格尔分量最重的著作,可与第5卷《林中路》中《黑格尔的经验概念》对《精神现象学》“导论”的解释相互补充。而对于《精神现象学》这个部分的研究,也正是国内黑格尔研究所欠缺的。海德格尔通过解释而阐发他自己的思想,可以使我们充分领会海德格尔本人解读和解构哲学史的一般思路,同时挖掘出蕴含在黑格尔思想中的现代西方哲学的要素。
《黑格尔》
[德]马丁•海德格尔 著
赵卫国 译
本书被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68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围绕黑格尔的重要概念“否定性”,对黑格尔的“有”“无”“变”等概念进行阐释,其最大的特点是概要性地列出了研究黑格尔的思路和计划,是研究海德格尔解构黑格尔思想最珍贵的一手资料。第二部分是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论”的解释。此部分不同于《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中对导论16段的逐段阐释,而是将“导论”概括为五个部分进行解释,高屋建瓴,与16段阐释和第32卷《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相映生辉,共同构成海德格尔对《精神现象学》的完整阐释。
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
《<荒岛>及其他文本》
[法]吉尔•德勒兹 著
董树宝 胡新宇 曹伟嘉 译
本书辑录了德勒兹从1953年到1974年发表的几乎全部文本,并严格地按照文本发表的时间顺序来编排。编者大卫•拉普雅德是德勒兹的学生,编纂本书是得到德勒兹本人的授意以及提出了要求的,在本书编纂过程中还得到了德勒兹家人的支持和帮助。编者表示“这本文集旨在使我们便于阅读那些经常难以获得的德勒兹的文本”,这也是这本书出版的意义所在。
《德勒兹:存在的喧嚣》
[法]阿兰•巴迪欧 著
杨凯麟 译
这本篇幅不大的书可以同时视为德勒兹与巴迪欧哲学的简介,而且因为涉及德勒兹这个被巴迪欧一再拿来较量与挑战的同代哲学家,急遽升高了火线,成为一本当代法国哲学的〝诸神战役〞。必须有相当的配备与防护才能深入二位天神以巨大雷电互殛斗殴的战场。本书中的导演当然是巴迪欧,但从他不无自我坦护的戏码来看法国当代哲学,在重重的硝烟与核爆粉尘中,二十世纪最激进与最饶富趣味的思想无疑已掀开特异的一个视角。
《存在与事件》
[法]阿兰•巴迪欧 著
蓝江 译
本书自1988年首版出版以来,已经成为当代哲学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著作,同时也让阿兰•巴迪欧成为今天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哲学家。《存在与事件》是巴迪欧对其哲学蓝图最全面的论述,他重新梳理了自柏拉图以降,经由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黑格尔、卢梭、拉康的欧洲哲学传统。在深度上,他的这个宏大的哲学蓝图足以与海德格尔和德勒兹的蓝图相媲美。
《世界的逻辑:存在与事件2》
[法]阿兰•巴迪欧 著
蓝江 译
这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代表作《存在与事件》的第二部,探讨了当代激进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主体与真理的关系问题。巴迪欧试图在资本主义全球化和虚伪的意识形态压抑与欺骗的时代里,探寻主体复活的可能性。这一探寻,就在于对政治、艺术乃至爱情的哲学叩问之中。主体的复活与显现,正是真理的自我呈现的同一个过程。而真理的自我呈现,巴迪欧用“世界”这一概念来加以概括,正是在世界之中,存在和事件共生存在。本书是当前国际国内哲学领域的前沿著作,在哲学、文艺理论、政治学等多个领域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其理论创造性很强。
《南京课程: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自然辩证法>——在人类纪时代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
[法]伯纳德•斯蒂格勒 著
张福公 译
本书是法国著名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于2016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的短期研究生课程“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自然辩证法》——在人类纪时代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八篇课程讲义的汇编。本书采用了中英文对照的编排形式,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了作者在电子讲稿中所使用的图片、符号和不同字体格式,以求客观真切地展现作者的真实写作过程和微观思想构境。在本书中,斯蒂格勒致力于借助现象学、后现象学、人类学、热力学、生物学等科学所提供的问题域和思想资源,从技术哲学的角度重新激活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西蒙东等一批重要思想家的理论生长点,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和哲学精髓,以深入剖析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纪时代中人的历史性生存所遭遇的诸多问题,特别是以数字第三持存为载体的自动化社会中以无产阶级化、系统性愚昧为表征的人类生存困境,并积极探索一种依托现代技术的药理学双面性来逃离人类纪、走向负人类纪的替代性方案和可能。透过本书,我们可以管窥斯蒂格勒在当代数字化资本主义批判中所做的种种理论努力,把捉到他当下正在从事的激进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线索。
《阿尔都塞的教训》
[法]雅克•朗西埃 著
张翼 译
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法国共产党党员,他成功地将法国哲学的理论成果运用于马克思著作的阅读和分析,执着于理论和实践中的秩序,坚持理论高于实践,相对于理论上的激进,政治上则显得裹足不前。本书是叛出师门的朗西埃所写的一部全面批判阿尔都塞的著作,共五章,剖析了阿尔都塞著述中的多重线索,揭示了他以颠覆为名维护理论和实践(包括政党、社会和大学)中的秩序,将他掩盖在字里行间的秩序观曝光在了群众运动之中。
《平等的方法》
[法]雅克•朗西埃 著
王德智 译
本书中,雅克•朗西埃通过与劳伦•让皮耶和多克•查本让的访谈,介绍了他本人自1970年一直捍卫的,交谈中体现的“平等的方法”。全篇由四个阶段“创生”“路线”“门槛”“当下”组成的长对话组成,本对话有两个目标:首先,提问者询问其思想中的关键词(主要是通过朗西埃的一些作品来提取提问的关键词),来介绍这位当代理论家;其次,企图重新构建朗西埃的哲学计划统一体,已消除将其分割为政治学话语与美学话语断续相连的持久性误解。
《美学中的不满》
[法]雅克•朗西埃 著
蓝江 李三达 译
本书试图理解美学这个词在当下所引发的不满和厌恶,跟踪美学“混乱”的历史轨迹,试图澄清对美学的批评所保持的混乱,这种混乱将艺术的操作和政治的时间全部淹没在伦理的无区别之中。本书部分内容源自1995年至2001年间在巴黎第八大学及国际哲学学院内举办的若干研讨会,另一部分则源自这几年作者应国内外若干机构之邀所做的研讨会及讲座。
《批判的概念和政治经济学批判》
[法]雅克•朗西埃 著
刘冰菁 译
本书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和《1844年经济学者学手稿》进行了对照研究。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尝试定义手稿中呈现出来的批判理论的图像,并列出一系列参照点;第二部分作者尝试将第一部分列出的参照点联系起来,来展示这些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移位。
《语言与死亡否定之地》
[意]吉奥乔•阿甘本 著
张羽佳 译
“死亡与语言之间的根本联系闪现在我们面前”。海德格尔说:“你们可以看到它,而我却不能。”本书的探讨从海德格尔出发,去质询这根本性的联系,因为这一根本性联系经常会在西方哲学发展的某个关键时刻浮现出来,尤其是在黑格尔哲学中更是如此。同时,作者的视线也会超出海德格尔,寻找那无论是死亡还是语言都未曾将人源初地归属于其中的自由之境。
《敞开:人与动物》
[意]吉奥乔•阿甘本 著
蓝江 译
人类历史的终结是由弥赛亚和辩证法者预见或宣布的事件。但是,这个即将到来的历史的主角是谁呢?什么是人?他是怎么来的?他是如何保持他作为动物主人或第一动物的特权地位的?在本书中,当代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思考了“人”作为一种独特而优越的动物类型,或者一种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的存在的方式。在从古希腊、基督教、犹太文本到海德格尔、本雅明、科耶夫等20世纪思想家的争论中,阿甘本用西方思想的逻辑预设考察了人与动物之间区别的方式。他研究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对于哲学、法律、人类学、医学和政治等看似不同的学科的深刻影响。
《无身体的器官——论德勒兹及其推论》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 著
吴静 译
本书不是一个在这两种理论之间进行的“对话”,而是某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它试图追踪这两个完全不相容的领域之间的相遇的脉络。本书采取的是“反流行”的策略:它的起始前提是,在这样的德勒兹(基于阅读德勒兹与费利克斯•加塔利合著的文本而得出的关于德勒兹的普遍印象)的表面之下,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德勒兹,一个更接近于精神分析学家和黑格尔的德勒兹,他的推论在这样的解读之下更具有震动力。
学衡历史与记忆译丛
《文化记忆研究指南》
[德]阿斯特•莉特•埃尔、安斯加•纽宁 等 著
李恭忠 等 译
本手册分为六编。为了与学术谱系和各学科分支的双重焦点保持一致,每一编都与文化记忆研究的历史性和系统性方面有关。第一编主要探讨新兴的国际性跨学科记忆研究当中可能最有影响的概念,即皮埃尔•诺拉的“记忆场域”。第二编呈现了根植于文化史的记忆研究的情况。第三编转而关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的不同的记忆研究类型。第四编包含的心理学概念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起从人文和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的记忆研究。第五和第六编转向文化记忆的物质和媒体维度。
世界著名思想家通信集译丛
《海德格尔与阿伦特通信集》
[德]乌尔苏拉•鲁兹 著
朱松峰 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众就已知晓:在马丁•海德格尔和汉娜•阿伦特之间——超出了老师-学生的关系和后来的专业上的联系——有一种爱和友谊的关系。本书中的文献证明了这个关系,它们出自被保存于马尔巴赫德国文献档案馆的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遗作。在本书中,它们是第一次被公开发表。除此之外,出自美国华盛顿特区国会图书馆的“汉娜•阿伦特的文件”也被照顾到了。
本书正文共收录了168封书信。其中,除了海德格尔的妻子埃尔弗丽德与阿伦特之间的八封书信往来、海德格尔的弟弟弗里茨写给阿伦特的一封信、海德格尔写给约纳斯的两封信,以及埃尔弗丽德和海德格尔共同写给阿伦特的一封信之外,其余的都是阿伦特与海德格尔之间的书信往来。这些书信往来开始于1925年2月10日,终止于1975年7月30日。另外,该书的附录部分收录了海德格尔写给阿伦特的三封信、阿伦特1923-1926年写的诗歌,以及阿伦特1953年7月手写的“思想日记”中的内容。
俄罗斯社会与文化译丛
《俄罗斯思想及其缔造者们》
[俄]阿•弗•古雷加 著
郑振东 译
本书系介绍俄罗斯思想史重要流派之一 ——“宗教哲学复兴”流派的科普读物,选取了十三位主要活动于俄罗斯文化史“白银时代”的代表性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索洛维约夫、费奥多罗夫、罗扎诺夫、别尔嘉耶夫、布尔加科夫、弗兰克、洛斯基、维舍斯拉夫采夫、伊利因、弗洛连斯基、卡尔萨文、洛谢夫),以传记加评述的方法,扼要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主要作品、思想特色及其对俄罗斯思想形成所做出的主要贡献,旨在向读者展示有别于西方的俄罗斯哲学发展的历史渊源与传承,引导读者去探究别具一格的俄罗斯思想对俄罗斯及世界文化发展进程所具有的独特意义。本书是对俄罗斯历史文化感兴趣者和大专院校师生了解俄罗斯精神文化的有益读物。
南大智库文丛
《南大智库文丛》
李刚 主编
“南大智库文丛”是南京大学整个智库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南京大学出版社与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围绕智库建设开展的一系列合作的重要成果。
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坚持高品位、高质量、前瞻性、实践性的遴选标准,不仅汇聚南京大学的智库类出版物,而且面向全国、面向国际接纳一流的智库成果,志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打造一个新的智库出版名牌。目前已出版六本,分别为《中国智库索引》《兰德公司(1989-2009):美国战略学知识的重构》《美国政治的转变 : 新华盛顿与智库的兴起》《国会的理念:智库和美国外交政策》《思想的掮客:智库与新政策精英的崛起》《完善智库管理:智库、“研究与倡导型”非政府组织及其资助者的实践指南》,即将出版《智库、外交政策和地缘政治:实现影响力的路径》《智库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中国古代经典英译汇释汇校
《<论语>英译本版本提要》(高志强、贾俊主编)
《<论语>英译本序跋释要》(李丙权主编)
《<论语>英译本研究文选》(姜哲主编)
近年来,世界对中国的更多关注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内在要求,引发了中国古代经典外译的新一轮热潮。然而重译中国古代经典的前提,应是认真整理已有的历代译本,特别是那些研究性译本的相关注疏,由此才能直接切入西方学术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使经典翻译不仅仅是提供新的译本,而是形成真正的思想对话。 本丛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经典英译本汇释汇校”的结项成果。丛书采用“经文辩读”的方法,借助传教士所译介的中国经典以及大量注疏,使之真正成为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三本分册《<论语>英译本版本提要》《<论语>英译本序跋释要》《<论语>英译本研究文选》旨在通过中西“经文”之间的互译、互释、互训的实践,达成一种“非中心”(decentred)或“解中心”(de-centered)的“真正的思想”,而这正是包含在“倾听”和“回应”的对话关系中的“经文辩读”的根本命意。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研究书系
《流离失所者的美学抗战:赫塔•米勒研究》
李双志 著
诺贝尔文学奖从来不缺黑马,从罗马尼亚边陲德意志飞地跑来的赫塔•米勒实际上在八十年代便已在文坛一鸣惊人。她在文化夹缝中成长的经历,她对保守固化的民族执念的叛逆,她疾书昔日旧国黑暗历史的义勇,她对女性特有创痛记忆的触摸,最终化身为破碎悚然的意像与凝练奇崛的文字。她流离于各种身份之间,以漂泊不定的局外处境观看,感受,写作,成就了德语文学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少有的美学奇观。本书从文化身份,性别意识与语言艺术三个角度切入,结合文本细读与理论观照,与读者一起去探寻让米勒成为米勒的文学历程。
其他系列&精品大众读物
《遭遇阿甘本》
张一兵 著
本书是关于当代意大利后马克思思潮中的代表人物阿甘本激进哲学思想构境的一种入门级概述。研究集中讨论了阿甘本的哲学前提和方法论以及他在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政治文化上的诸多重要论见:以不做之潜能为核心构境点的看见不在场之物的在场性,哲学考古学、谱系学、范式和装置等方法论构件,由此透视出无中介的语言、内在的经验与姿态在当今占有性社会存在中的颠倒和异化,特别是他对当代景观社会和奥斯维辛现象的哲学深刻剖析,以及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生命政治部署和安治下,悬法例外常态化中“赤裸生命”和“当代神圣人”的悲惨境遇。
《臣服实验》
[美]迈克•A.辛格 著
易灵运 译
本书作者迈克•A.辛格是畅销书作家、成功商人,他基于自身经历,在本书中讲述了如何对生命臣服,通过放手,来达到人生之完美。作者回忆了自己的初次觉醒,以及开始在树林中独居,进行冥想修行,并开始臣服实验——对生命的洪流臣服,看看生命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他成立了建筑公司,开发了医疗软件,成功上市了医疗软件公司,经历了被联邦调查局起诉,辞去CEO职位,最终赢得了官司,同时写出了广受欢迎的畅销书。在这沉浮的经历中,他始终秉承对生命臣服之理念,却获得了意外的人生完满。
《法国文学散论》
许钧 著
“由翻译为入径,我接触了种种法国文学流派代表人物的作品,如浪漫主义的夏多布里昂、雨果,现实主义的司汤达与巴尔扎克,意识流的鼻祖之一普鲁斯特,法国新小说派的杜拉斯、法国新‘寓言派’的图尼埃和勒克莱齐奥。重读我写下的与他们相关的文字,我发现这一个个在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辉的文学大家,无意中构成了我数十年来所致力的文学与翻译之双重历险的精神坐标,让我感受到了阅读文学经典、翻译文学经典之于我个人成长的深刻价值。”——本书作者许钧
《香水王国》
刘伟冬 著
本书是身兼艺术评论家、艺术史教授、画家、诗人等多重身份的刘伟冬的第三本诗歌自选集,收录了《香水王国》《生死四季》《北方》等90首作者近一两年新创作的诗歌作品。
刘伟东的诗歌不同于那些犀利、形式前卫的现代诗歌,他的诗回到诗歌的本真,优美、抒情中富有哲理,在诗歌世界与寻常世界中切换自如,体现了他崇尚的“诗性生活”。
《岛国走笔》
陈德文 著
资深日本文学翻译家陈德文40年日本纪游随笔精华结集;东京、镰仓、京都、奈良、小诸、松江、但马、小豆岛……;川端康成、岛崎藤村、尾崎红叶、志贺直哉、森鸥外、东山魁夷……目的地遍布日本全境的深度文学/文化之旅,既是读书指引,又是旅行指南。
你可能还会喜欢: